上周,《人民日报》四度聚焦余姚,分别在扶贫,历史文化方面为我们的家乡点赞!一起来看看——
1月8日,18版“新农村”刊登文章《肩负新使命 再续新篇章》。其中说到:贵州望谟县坡头村脱贫户,去年人均收入过万元。
资料图《扶贫路上》,徐渭明 摄
一手兴产业,一手促就业。应对疫情冲击,2020年春节刚一过完,坡头村就成立了就业指导队,全力稳住村民的务工收入。刘恭利带队挨家挨户排查走访,第一时间联系务工企业,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返岗。村民张洪成和妻子乘坐包车,到浙江余姚市找到新工作,张洪成说:“现在我在一家包装公司上班,包吃包住,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,脱贫致富稳稳的!”2020年坡头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715人。
1月9日,5版“文化遗产”上的两篇长文——《严文明:发现中国史前文明的结构美》《“考古中国”不断探索未知》和8版副刊的《寻访万年稻源》更是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余姚的历史文明,文章分别讲到河姆渡遗址和井头山遗址:
上世纪70年代,在浙江余姚发现了河姆渡,出土了数量巨大的稻谷,据测定,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—4500年。这些稻谷的形态已是成熟的栽培稻,还有很多农具,这就引导考古学家继续往前追。——《严文明:发现中国史前文明的结构美》
资料图,河姆渡遗址博物馆
近年来发掘的距今9000年的浙江义乌桥头遗址以及距今8300—7800年的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,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稻作文明的认识。井头山遗址更是中国近海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,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开发海洋资源,适应滨海生活提供了新资料。——《“考古中国”不断探索未知》
资料图,井头山遗址出土的各类海贝壳。
很多年前,浙江河姆渡发现了七千年前人类种植水稻的痕迹,当时曾成为重大新闻。——《寻访万年稻源》
(来源:《人民日报》,余姚发布 编辑:应红渊)
![]() |